零跑入“豪门”新能源车企“卷”向海外
文|锌刻度星晚编辑|文婕
近日,玛莎拉蒂母公司StellantisN.V.-以下简称"Stellantis集团"-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20%的股份。此消息一出,近期陷入阴霾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引来了无数目光。
这是继今年7月,大众集团斥资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5%股份之后,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又一次合作。
但不论怎么说,这样的处境至少比陷入倒闭传闻的威马、裁员的高合、亏损超百亿的哪吒要好得多。
而在近两年当中,出海成为了各大新能源车企的共同步调,或以技术换市场,或带着全产业链出海。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已是一幅逐渐清晰的画面。
各取所需的收购案
10月26日,零跑汽车官方透露消息称当日早晨,其与Stellantis集团在杭州完成了签约仪式。Stellantis集团将通过本次投资获得零跑汽车约20%的股份与零跑汽车董事会的两个席位。
本次交易也确定了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将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LeapmotorInternational)"的合资公司。除大中华地区以外,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全球其它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双方在全球范围内伙伴关系的建立将是行业首创,即一家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与一家来自中国的新势力电动车企在全球电动车项目上展开了合作。
从双方的合作愿景来看,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今年3月,Stellantis集团曾发布"DareForward2030"战略规划,也就是到2030年集团将拥有超过75款纯电车型,全球范围内纯电动车年销量达到500万辆,净营收将翻倍至3000亿欧元。这一规划也是为了在2030年减少50%的碳排放,然后在2038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为此,Stellantis集团还将电池储备也提上了日程。
关于此次投资,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将背后的原因说得很直接:"如果我们要赢得中国市场,我们最好先赢下中国一家很好的公司帮助。"可以说,本次投资既能帮助Stellantis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上一步台阶,也能够助力其实现"DareForward2030"战略规划。
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达成合作
那么零跑汽车是真的"嫁入豪门"了吗?
在今年中期报的电话会议上,零跑汽车明确表示将在下半年提高门店销售能力,通过门店布局的合理化调整,争取下半年月交付量达到1.5万-2万辆,也就是达成全年目标的70%-80%。通过提高销售能力来实现营收增长,正是零跑汽车的策略之一。
仅仅依靠"卷"到不行的国内市场是不够的,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坦言:"开放、共创、全球合作,是实现智能电动快速普及的关键。面向未来,零跑汽车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厂商,还是智能电动汽车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如此背景下,手里握着雪铁龙、标志、JEEP、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等品牌,在全球的市场地位突出,但在中国市场过得不太顺的Stellantis集团,自然算是一个不错的合作对象。
不过双方究竟能否通过这次合作达成自己的目标呢?还有待观察。
出海潮里的中东市场
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联姻",其实也被视为造车新势力的一次技术换市场。为了继续刷新成绩单,进军海外已成为新能源车企们的共同默契。
其中,中东市场的态度和热度又引得中国造车新势力纷纷加码。
就在几天前,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向界面新闻确认,公司已获得沙特***王国新未来城旗下投资基金的1亿美元融资;
豪华智能电动汽车品牌BeyonCa与沙特***的投资集团AlFaisaliahGroupHoldingCompany-AFG-签署了投资及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与在中东具有丰富汽车产业经验和***的QAuto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7月,小鹏宣布与以色列汽车经销商Free***e合作开拓当地市场;
同日,极氪汽车也宣布与以色列联合集团签署协议,将于第四季度在当地市场推出极氪001和极氪X两款车型……
另外,兴业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中国在中东资本的持有头寸中,占比从2019年末的4.5%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22.9%。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阿布扎比投资局和科威特投资局出现在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两只***财富基金总计持有A股市值135.58亿元人民币。一系列迹象表明,中东资本正在大量涌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中国市场。
不难看出,中东资本正与中国新能源车企上演着双向奔赴的戏码。除了中东投资者本就对已经实现量产,但需要一定资金支持的企业更加青睐以外,阿联酋、沙特等地区的整车关税仅为5%也使得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海行动能够拥有更大的空间。
不过,在国际贸易中,汽车出海的链路十分漫长。
并且,海外文化、生活环境的差异也需要车企们积极适应,例如国内部分新能源汽车根据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而主打的冰箱、彩电、沙发等配置,或许就对海外车主来说不是那么适应。更别提散件组装、当地制造等环节都需要流程,不同地区的政策法规等也都会成为车企出海的阻碍。
因此,短期内资本频频抛入的橄榄枝虽能注入发展资金,但对于出海的长期规划来说,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快速发展之后,仍是长期主义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汽车市场的格局的确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国内汽车出口分别为201.5万辆和311.1万辆,而今年1-9月,汽车出口量已攀升至338.8万辆,出口数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4%提升至现在的16.1%。其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48.2%。
各大港口上,在一艘艘国际集装箱班轮的长鸣中,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接力踏上出海航程。
对于这样的发展景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曾公开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除了在当地建厂、与跨境品牌合作,还***取自建销售渠道、通过共用技术定制化开发新车型等多种方式进行布局。"
的确如此,从过去的整车出口,到如今直接去到当地建厂,进一步实现零部件、服务本土化的落地,体现的就是车企们从产品贸易输出转向了全产业链输出。
有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包括整车、技术、品牌、动力电池、充电桩等全产业链的"出海",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纷纷披露了海外布局规划,能链智电、香山股份、科士达、特锐德等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在加快开拓海外市场。
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电系统"时常遭遇出海困难。高温、严寒、高海拔都是"三电系统"向外运输的挑战。从整体来说,新能源车企出海仍然是一项长期主义。
未来,我国汽车产业链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模式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整个供应链体系仍需要本地化。
欧洲将成为新能源车蓝海市场?看看中国车企如何前瞻布局
中国汽车工业在内燃机时代起步较晚,技术底蕴不及外国品牌。但在电动汽车赛道,中国汽车品牌与外国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齐头并进,规模层面甚至出现弯道超车态势。可以说,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汽车赛程上与外国车企保持了一致的前进步伐,因此也给了中国车企进军海外市场更多的信心。
目前来看,将电动汽车输出海外市场的主要以名爵、小鹏、爱驰、上汽大通等品牌为主。从海关总署的一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出口电动载人汽车的出口量为254545辆,较往年同期增长了约42%,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电动汽车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产品输出海外市场这件事上,中国汽车品牌如今做得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名爵:纯电车海外市场销量甚至高于国内
名爵在去年9月向欧洲市场输出了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名爵EZS纯电动,其在英国市场称为MG?ZS?EV。据相关数据显示,名爵今年9月在英国市场售出新车3668辆,其中名爵EZS纯电动占据32%的份额。在全球其他市场,名爵EZS纯电动今年前八个月的累计销量为9823辆,高于中国市场同期销量表现。
在海外市场,名爵主要侧重于欧洲市场,第一大销售区域是英国。得益于英国纯电动市场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名爵EZS纯电动在英国累计售出4024辆,跻身英国纯电动汽车品牌前五席位。
除了英国市场,名爵EZS纯电动今年前三季度在印度累计售出785辆、在以色列市场累计售出372辆,同时,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市场也能见到名爵EZS纯电动的身影。显然,无论是燃油车型抑或纯电动车型,名爵在海外更倾向于欧洲主战场。
EZS纯电动是名爵品牌目前唯一一款纯电动车型,名爵***在2021年向英国市场输出MG5?EV和MGHS?PHEV两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值得一提的是,MG5?EV并非基于目前最新一代车型打造,而是由荣威Ei5换标而来。未来,名爵还***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引入新能源车型。
上汽大通:纯电动商用车和乘用车同步发展
除了名爵车型,“同门”的上汽大通也早早凭借纯电动商用车打开了欧洲市场,基于此基础,上汽大通的纯电动乘用车也驶入了欧洲国家。上汽大通在2019年便向欧洲市场输出EV80纯电动物流车,迄今已有707辆新车完成注册。今年6月,上汽大通再向欧洲市场出口EV30纯电动物流车。
今年10月下旬,上汽大通向挪威、英国等国家出口了1323辆EUNIQ?5、EV30车型,其中包含500多辆定位于纯电动家用MPV的EUNIQ5。由此拉开了上汽大通品牌纯电动乘用车出口海外市场的序幕。
小鹏&爱驰:在海外得有一席之地,代销也行
将欧洲市场设为出口电动汽车第一落脚点的品牌远不止上汽一家,还有造车新势力品牌小鹏和爱驰。
小鹏汽车今年6月与挪威经销商ZEM合作,***在挪威市场销售小鹏G3i车型,起售价为35.8万元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25.6万元。9月下旬,小鹏汽车将100辆G3i运往挪威,预计在11月到达,由此标志着小鹏汽车正式迈向海外市场。
另一家造车新势力爱驰也在今年5月下旬,将首批500辆欧版U5车型发往欧洲。实际上,在爱驰品牌创立之初,就已经将布局海外市场视作重点,希望在中国市场获取销量,在海外市场实现品牌价值提升。
比亚迪:海外市场纯电乘用车布局稍缓
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在海外市场已获得不错的销量反馈,但纯电动乘用车在海外市场发展略显迟缓。今年6月,比亚迪与哥伦比亚汽车经销商Motorysa合作,在当地推出比亚迪唐EV、元EV、e系列等纯电动车型,目前首批132辆的订单已陆续交付。
未来,比亚迪将进击挪威市场,与当地经销商RSA合作,推出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唐EV车型,并***在明年初交付,实现品牌落地欧洲市场的目标。
从上述几家出海的中国车企不难发现,它们都将目光瞄准了欧洲市场,同样还吸引了大众、宝马、奔驰、PSA等车型在此投放纯电动车型。为何欧洲会成为各大车企推进纯电动车型的重点市场?
实际上,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2030年气候目标***》草案中提到,至2030年,欧洲温室气体减排幅度较之前制定的40%上调至55%,在此基础上2030年碳排放指标为47.5g/km。
日渐严苛的碳排放政策,是倒逼欧洲新能源车型增长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除了中国,欧洲市场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爆发点,因此吸引了众多车企在此投放新车,而中国车企更是将欧洲市场视作纯电动汽车“走出去”的第一站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哪些国产新能源车企已经进军海外汽车市场呢?
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这背后不仅有国家的支持,也有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作为汽车大国,在汽车研发、制造、消费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汽车行业的新能源化转型升级,更是博得了世界各国的瞩目:中国消费了地球上55%的电动车,还拥有全球99%的电动巴士,早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头号玩家。根据外媒的预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还将至少保持到2040年以后。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一定少不了技术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竟有大量企业“一把手”来自同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是位于珠三角大湾区的一所双一流大学,以理工学科见长,其前身是华南工学院,于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并沿用至今。大半个世纪以来,无数新能源行业的关键人物从这里毕业,称其为新能源车的黄埔军校也不为过。疆哥今天通过几组数据带大家看看,来自这所学校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带领行业发展的。
1.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45.03%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排头兵,这几年因为发展迅速而备受关注。其创始人、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曾毓群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毓群曾被分配到一家国企,但他只干了三个月就辞职走人,加入了东莞新科磁电厂,凭借其出色的专业能力,31岁时就成为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曾毓群和当时的总裁和高管注册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一次为苹果公司定制电池软包的经历,让公司打开了市场局面,包括华为、三星、OPPO、VIVO在内的公司也相继***购其产品。
曾毓***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动力电池,此后他带着原班人马创办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把原本日本、韩国的电池巨头甩在身后。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动力电池巨头,国内装机量占有率高达45.03%,霸主地位稳固。而在海外,建设中的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投产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2.大洋电机:市值溢价1580倍
大洋电机从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电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董事长鲁楚平是华南理工大学1984级自动化专业毕业,在同行和合作伙伴眼里,是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派人士。大洋电机于2000年成立,公司结合具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实力雄厚的整车企业,以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为切入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公司成立至今,公司市值已经溢价超过1580倍。
正是鲁楚平过硬的技术实力,才带领大洋电机在纷纷扰扰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洋电机目前为北汽、长安、奇瑞、金龙等汽车制造厂商提供驱动电机。在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中,驱动电机这类核心部件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谁的市场份额大谁的生存机会就多一分。在现在的市场大环境下,掌握一项核心技术对于一个企业乃至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
3.小鹏汽车:新势力销量第一
除了上游企业外,整车制造领域当中也不乏华工人的身影,何小鹏与他的小鹏汽车就是其中之一。何小鹏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工作于亚信科技广州分公司,创办UC优视。后来UC并入阿里,何小鹏先后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和阿里游戏董事长等职位。何小鹏创办小鹏汽车,致力于打造最贴近中国消费者用车体验的新能源汽车。G3作为小鹏的第一款纯电动SUV,在今年4月份销量达到2200台,是新势中销量最高的。
小鹏汽车最优秀的特质就是实干。何小鹏先生表示,小鹏汽车不为营销做产品,而是让产品成为营销,在营销宣传上省下来的钱可以平摊到每一辆车上,让产品价格更有竞争力消费者是直接受益者。小鹏G3从开发到上市经历了无数版本的优化,虽然上市较晚,但凭借良好口碑迅速赢得了销量。小鹏汽车踏踏实实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的精神与华南理工大学校训中的“笃行”不谋而合,选定了方向就扎扎实实地做,这是对华工人务实态度的最好诠释。
2023年,新能源车企不要太自信
2023年 新能源车企不要太自信
2022年全球经济条件下行,但却有一个行业在飞速成长,就是新能源汽车。汽车销售研究机构LMC Automotive和网站EV-Volumes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为780万辆,同比增长68%,份额首次超过10%。***补充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大约为1000万辆,创造了历史新高。
一切辉煌都在过去,2023年到来,汽车行业也出现了许多情况,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份额上涨也意味着更容易受到经济危机冲击。展望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又会超什么方向发展呢?
增幅放缓 老牌车企显威
按照***的预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360万辆,保持30%以上的增幅,当相较于前几年夸张的数据,增幅下降不少。不过与前些年造车新势力做主角的情况不同,2023年老牌车企势必崛起。
2022年,大众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约33万,数据虽然不算亮眼,但超越了所有造车新势力,放眼全球也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在前段时间召开的CES大会上,大众就展示了一台新能源汽车,推测是ID.7,2023年大众大概率会以ID系列为基础,疯狂推进新能源汽车。
同为汽车行业两大巨头之一的丰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声音更小,这是因为老牌车企供应链牵扯太深。丰田章男曾表示,如果强行转型新能源汽车,日本将有500万人失业。不过2022年一汽丰田bZ3、荣放RAV4等产品等上市,也让我们看到了丰田的动作。
老牌车企底蕴依然在,只要下定决心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在转型来得及。
至于车型变化,***预测2023年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75%是纯电动汽车。对于普通人而言,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不是环保,而是出行成本低,电费比油费便宜不少,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纯电动汽车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这个也要看市场,中国面积太大,人口密度又高,以现在的充电站建设而言,日常出行没什么问题,逢年过节就可能陷入续航焦虑。大众汽车中国业务负责人Ralf Brandst?tter表示2022年,在中国每销售四辆车,就有一辆是插电式混动汽车,2023明年占比可能会提升至三分之一。
由此可见,在中国市场上,插电式混动汽车(包含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份额能与纯电动汽车一较高下。混动汽车出行成本虽然高于纯电动汽车,但明显低于燃油车,尤其是在城市中驾车,再加上补充能源方便,适合国内消费者。
当然,大众、丰田虽然加速转型,但2023年的销量冠军大概率还是会在比亚迪、特斯拉之中二选一。2022年特斯拉获得了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则获得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特斯拉已经认识到了价格太贵对销量的影响,所以2022年下半年开始降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前段时间网上曝出,比亚迪2023年目标销量是400万辆,结合2022年比亚迪185万辆的数据来看,实现目标基本不可能。
2023年,比亚迪、特斯拉、大众将会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角,造车新势力的首要任务不是与老牌车企竞争,而是尽快实现盈利,止住亏损。
对于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而言,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亏损势必会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如威马汽车,最近就曝出了直营店和经销商大批关门的情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圣地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补贴退坡,不仅仅是中国,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在减少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长期补贴新能源汽车,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越来越高,补贴必然会一点点减少。
2023年1月1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告别补贴,许多新能源车型官宣涨价。***表示,尽管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补贴,但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800万辆,约占总销量的59%。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若想发展壮大,中国绝对是最关键的市场。欧洲、美国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但加起来的份额都不如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后,中国汽车产业告别了数十年的落后,终于站在世界前沿,但也要明白,合格的车企不能只在国内销售,一定要走向全球。
***表示,中国车企已走进了欧洲市场,并且取得了超过10%的份额。这个数据不算特别高,却是中国车企走向全世界的证明。比亚迪、蔚来等车企,2022年都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守旧的国外车企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孕育出了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些产品将成为这些车企与海外车企竞争的关键。
综合来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份额提升幅度会减缓,仅有中国能保持较高的增速。中汽协预测,2023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达到2380万辆,结合***估算的数据,大约三分之一是新能源汽车。预计在2025年~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份额将来到拐点,2030年之后,国内新能源汽车份额或许能超过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多少,除了看新上市车型的产品力,还有两项重要因素,那就是基础生态建设与技术升级。
提升消费者购车欲望
正如上文所说,国内之所以流行插电混动汽车,就是因为面积大、人口密度大,对于充电站的需求太高。***预测,2023年全球公共充电站将新增130万个,总量达到410万个。分配到全球,似乎新增数量并不多,好消息是,***直言,公共充电站新增多少,完全看中国市场的情况,欧洲和北美落后很多,中国车企对于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非常尽心。
不过,考虑到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只是充电站的增设,无法让车主彻底告别续航焦虑。避免续航焦虑的方案有两个,一是将充电时间缩短到能够与燃油车媲美,二是大幅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快充功率已达到了250kW左右,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不太可能追上燃油车,毕竟功率太高可能会存在危险。通过大电池提升续航,是更经济实惠的方案。
2022年广汽埃安、蔚来等车企,陆续上市了一些续航达到10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但价格普遍昂贵。2023年,我们最大的期待就是电池技术再度突破,续航超1000公里的产品价格能够大幅下降。现在正值隆冬,许多纯电动汽车车主被续航困扰,冬季电池续航缩水可以理解,但一些续航原本就在500公里左右的汽车,冬季缩水后,跨市出行都成了问题。
除了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还有一个分类,那就是氢能源汽车。国外的丰田、现代,国内的长安、广汽、北汽等等,都在从事氢能源汽车研发,受限于氢能源的存储、运输成本,氢能源目前商用价值不如电动汽车。2023年,氢能源汽车也会有一些新品上市,但恐怕很难取得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汽车领域还有一项前沿技术——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愈发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商用越来越近。国内禾赛科技与华为都致力于降低激光雷达价格,让自动驾驶成为未来汽车标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3年,激光雷达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有利于自动驾驶技术加快商用。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关注的并不是环保问题与碳排放,而是出行成本与便捷程度。雷科技每次谈到买车,没有人会推荐购买纯电动汽车,因为没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充电站的建设也不完善,要么选择燃油车,要么购买混动汽车。
2023年,中国依然会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中心,整个行业蓬勃发展,但燃油车仍会是主流。中国并没有明确禁售燃油车的时间,按照这个速度,恐怕到了2040年,国内燃油车依旧有市场。
至于2023年买车该怎么选,主要看个人用途,城市出行较多,又有安装充电桩的条件,可以考虑纯电动汽车,不方便安装充电桩,则可以考虑混动汽车。至于燃油车,适合经常跑长途,或对驾驶感有更高追求的人。
在国内车企中,未来谁有希望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
其实一提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就有很多大家熟悉的车型和品牌,包括一些知名的传统车企等等。不过,未来谁有希望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就有点难说了。毕竟可以说,无论是传统车企开始造新能源车,还是新势力造汽车,其实实力都不错。但从各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三家车企更有前景。甚至可以说三家车企形成了简单的三方对抗。
谁有希望成为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这三家车企有机会?
第一个:比亚迪
我觉得把比亚迪放在第一位几乎没有争议。无论是传统汽车公司还是新生力量,比亚迪都可以排在前列。毫不夸张地说,比亚迪可能是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紧张的汽车公司。目前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在续航、加速、外观等方面都找不到任何缺点。如果一定要说缺点,价格不是特别低吗?当然,我们都知道一个价拿货的原则,这也是比亚迪纯电动汽车虽然没有一些国产纯电动汽车便宜,但销量依然不错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比亚迪没有实力,你觉得大家会买吗?此外,比亚迪还有一个其他车企缺乏的优势,那就是电池。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各大车企都开始研究电池了。为什么?未来可能不仅仅是车的好坏,电池的多少甚至可能决定一辆车的销量。所以,这是我把比亚迪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威来
威来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新造车力量。这家汽车公司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服务强于实力。说实话,威来的用户运营比目前大部分新造车势力都要好很多,和传统车企比起来,离大家也就几条街的距离。威来可以自豪地成为第一批大规模生产汽车和交付1万辆纯电动汽车的力量。我们不能说威来的车是完美的,但是威来在不断地通过其他手段弥补自己的不足,目前这些手段还是比较有效的。是否是为了弥补电池寿命而提出的充电车。或者说为防止自然而推出的电池保护***和召回***,为威来赢得了更好的口碑。至于未来的车,我只能说符合主流产品标准。同时也是家里第二辆车,可以算是未来国内高端纯电动汽车中的佼佼者。
第三个:小鹏汽车
前段时间,小鹏汽车的一万款量产车型下线,也让业界耳目一新。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的肖鹏汽车,悄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事实上,小鹏汽车的成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很多人觉得肖鹏汽车的发展有点慢,但不是在积累吗?如果说威来在服务和运营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那么小鹏汽车的技术追求是值得很多车企学习的。我相信在未来,小鹏汽车的实力会让很多竞争对手感到压力,甚至有赶超特斯拉的可能。不要盲目的认为小鹏和特斯拉实力相差很大。在五月之前,你认为小鹏汽车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吗?所以未来这三家车企真的有可能三足鼎立出行。
新能源汽车难以发展?国内众多车企已有应对措施
近两年国内的汽车市场下滑确实让很多人“战战兢兢”,原本以为传统汽车市场经济的下滑,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样不理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汽车市场在2019度的总销量为2576.9,同比下滑8.2%,而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120.6万,同比负增长4%。
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直到今时今日为止,还是有很多媒体、汽车组织对其表示看好,风风火火的各类新能源电动新车发布、***市场销量的补贴、国产下线的特斯拉等,似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大好,而给这片***象的背后,才是新能源市场目前的本质.
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局限于电池充电技术成熟度的担忧、电池质量更换成本的恐惧、多起自燃***的安全隐患等,而***对新能源的补贴力度的减少,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心存迟疑。那到底是我们中国消费者“己人忧天”?还是新能源,也就是现在的“电动爹”本身就还不能真正在市场独当一面呢?
在美国市场同样不看好的电动车
其实展望整个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确实也还不能成为汽车市场主力。在美国汽车市场上,据官方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美国的销量是全部汽车销量的1%,这样的占比,几乎是少之又少。尽管去年特斯拉Model?3交付客户的数字相当可观,但对于整个体量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在特斯拉的“老家”尚且如此,就目前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还有比其更能代表新能源电动车的品牌吗?
其实为了***新能源电动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美国***决定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进行税收免抵7500美金,即折合人民币4.82万元。在美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率不足,依旧是客观的现象,如今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决议推出此项******,但是这个***真的有用吗?
在过去几年,我们中国市场就一直依靠***补贴来***消费者市场,补贴尚未退坡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确实是一片大好,也这是在那些时候,共享电动车成为了一片红海,众多车企纷纷投入生产电动车,共享电动车的运营,造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共享电动车的运营也做到了推广、车企也收获了大量的补贴,而消费者就是在“神仙打架”的时候,被新能源电动车的新闻笼罩,引导我们的消费者去信任、去接触,这早在就上世纪诞生的“新兴技术”。
美国要加速对新能源的研发
再看回美国市场,其实补贴就像是一块“狗皮膏药”,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方法,真正重要的,还是新能源电动车的技术要更加完善,消费者收获到不错的用户体验,才会去真正认可、接纳新能源电动车。美国那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除了7500美金的补贴之外,还有一份致力于推动美国新能源制造和基础建设相关的法案,也被同时提出。
该法案将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增加相关就业岗位、改善空气质量以及发展低排放或者零排放车型和电动车充电网络的建设,同时美国***将在2021年和2022年每年投入20亿美金用于高科技能源的研发,其中,一部分钱还将鼓励新用户对于个人充电桩的安装和全国充电网络的扩大。据悉该项法案正在被审议。
其实上述的法案要点,也是我们国内可以借鉴、或进行更优化后实施的。新能源车推广的本意是环保,但是我们国内的发电,仍然是通过烧煤为主要手段,而且电动车电池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虽说曾经有人猜测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的石油***,所以才推广电动车,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对于环保的处理上,新能源电动车确实是针对环保出行迈进的一大步,而这方面还不是我们能够真正能够去操心的,而在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上,还是高科技能源的研发和充电网络的扩大。
国内车企以“技术”为舟前行
其实我们的消费者不是不愿意接受新能源电动车,只是希望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技术上更完善,而且电池组的安全保障也要到位,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就已经有很多车企表示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力求完善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的王牌,“刀片电池”:在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介绍,比亚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将于今年3月正式量产。和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相比,刀片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王传福还透露,“刀片电池”搭载的第一款车型是比亚迪“汉”,这款车将于今年6月上市,续航达到600公里。
北汽集团的储备,CTP、换电模式:北京汽车集团总经理张夕勇介绍了北汽新能源的战略布局,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北汽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了全球首款CTP无模组电池技术;智能网联领域,北汽联合华为技术构建了1873戴维森实验室,将ICT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相结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水平,而且北汽通过换电模式,破解里程焦虑;以车电分离模式,投入消费市场,预计可能将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降低40%。
江淮汽车,将现有技术开拓:据江淮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进介绍,目前,江淮在高比能小容量的18650和21700三元电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单个电芯爆炸整车不失火,解决了热失控安全问题,成熟可靠。另外,江淮坚持连续攻关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开发出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与液冷技术,实现百万公里长寿命,解决出租运营使用问题。
最后
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称:“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体的行业利润率还比较低,行业盈利是很难。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将使得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处于亏损状况,这也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是需要国家给予支持的,还不能完全走上市场化。”虽然上述的车企中都已经有了应对2020年的方法,不过归根到底也只是提升销量的手段,对于如何盈利,新能源车企如何“过冬”,仍然要看2020年的表现,特斯拉国产下线虽然发挥出了“鲶鱼效应”,但是同样在渔网内的“沙丁鱼”,又真的能坚持到上岸的时刻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