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州长试乘比亚迪汽车惊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先世界
最近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来华访问,他在广东深圳亲自试乘了比亚迪出品的电动巴士、仰望U8等车型,体验了“原地掉头”的新能源黑科技后,竖起大拇指夸直赞:“这是跨越性技术!我想买两辆,我们得想办法把它引进美国。”
加州作为全球环保理念的发源地,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而比亚迪汽车现在都只生产混动或者纯电车型的新能源车,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精湛的新能源车制造技术,成为了加州州长推崇的环保理念的重要载体。
早在2011年,比亚迪就在加州洛杉矶设立比亚迪北美总部。2013年,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设立纯电动大巴工厂,这是目前为止北美地区最大的纯电动大巴工厂,年产能约1500台。截止2022年,比亚迪已经在美国斩获订单超过700台,已交付各类巴士超过400台,纯电动大巴的足迹现已遍布全美13个州。看来仰望U8这么高技术含量的新能源车,也要快登陆美国了。
那就简单介绍一下比亚迪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其中的量产车型仰望U8。这款车定位于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用了比亚迪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技术打造,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极致安全、极致性能、极致体验。仰望U8纯电续航里程超180km(CLTC)、综合续航里程超1000km(CLTC),最大动力输出超1200匹马力,百公里加速时间最快仅需3.6S。***用了国内首创的易四方技术与全球首款新能源越野车专属的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云辇-P技术,可城市可越野,突破了传统汽车驱动架构的安全上限,以全场景、多路况适配的驾控性和舒适性,打破了以往硬派越野车的场景限制,以极致安全突破驾乘体验边界。
在首批《中国科创典型调查报告2023》中,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874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领头羊,是中国科创新名片的代表企业。不仅国家认可,更是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比亚迪不仅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全国第一,销量也是每月第一。2023年9月的销量为28.75万辆,本年累计销量达到了207.96万辆。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比亚迪汽车的崛起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重要突破。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产业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而比亚迪汽车的成功,也将激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中国电动汽车推向国外,是不是侧面证明了在技术上的突破?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8日报道,世界第二大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国比亚迪10月17日宣布,今年将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推出电动汽车,并于2023年进入法国等欧洲发达市场。中国长城汽车也将推出一款新的电动汽车。中国汽车制造商将与德国大众和美国特斯拉争夺世界第二大欧洲市场。
“我们很高兴将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和最新技术带到汽车之乡欧洲。我们愿意与当地优秀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合作,为欧洲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新能源产品和服务。”在周一举行的四年来首次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国际合作部和欧洲汽车销售部总经理表示,比亚迪将在欧洲推广电动汽车。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加剧了中国的汽车出口热潮。除了疫情的影响,能够负担得起这样一个黄金窗口,也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技术和实力,中国品牌正逐渐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品牌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发展较晚,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产品力。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当世界仍处于起步阶段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有望实现突破。一方面,它在电机和电池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另一方面,它也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智能化和内饰设计也成为海外出口的独特优势。
与国外电动汽车相比,中国电动汽车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上。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了3万多项相关专利,占全球总数的70%。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在车辆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欧美,如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专用平台,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如动力电池和第三代半导体。中国是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者”。
“最强跨界”再获巨额订单!“副业”竟比主业强?比亚迪内外得意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巨头,2019全年销量451,246辆。其中燃油车2019全年销量231893辆,占比51%;新能源车2019全年销量219353辆占比49%;新能源车占了比亚迪的半壁江山,已经是连续6年蝉联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榜单第一。
在爆发疫情的时候,不是柴米油盐的紧缺,而是“一罩难求”。此时作为新能源车企的比亚迪却站出来宣布转型跨界生产口罩,这个决定让无数网友热泪盈眶。众所周知,当时在疫情的影响下,工人、工厂、材料等所需物品并不能够顺利集齐,可想而知比亚迪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与决心。
甚至由于期间设备难买且订购交货周期长,一度成了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比亚迪完成了一系列让外界瞠目结舌的“硬核”操作—自己造口罩机,且一天能造出十几台。根据食药监部门的鉴定,比亚迪自产口罩质量远高于行业同类口罩。援产口罩的消息一出,订单需求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之下,从50万只日产能到500万只日产能,比亚迪已经成为了目前全球最大量产口罩工厂之一。
近日又传来比亚迪获得了美国加州价值10亿美元的巨额口罩订单,据加州州长纽瑟姆表示,比亚迪将每月向加州供应大约2亿只口罩,其中大部分为防护级别更高的N95口罩,数量众多的口罩不仅能满足本州使用,还能够支援其他州。
自2013年比亚迪在美建厂以来,比亚迪的车型已经销往美国13个州和加拿大4个省,总销量超460万辆。而这次的巨大口罩订单仅仅是比亚迪海外成绩的一部分,同样不少国家的纯电动大巴市场也被比亚迪所占据。
上个月底比亚迪发布了2019年度财报,2019年比亚迪全年营收1277.39亿元,同比下降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2亿元,同比下降42.03%,全年利润仅为1.32%。导致比亚迪全年利润出现亏损的,与去年整个新能源车市突降的补贴政策脱不了关系。先有补贴退坡,后有国五国六的切换,对其他新能源车企来讲也同样是影响极大。
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已经成为我们国内自主 汽车 品牌现如今赖以生存的根本。只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一步步缩减与合资和其他品牌的差距。虽然在比亚迪发布的财报中没有具体说明对研发投入的资金,但根据全球 汽车 专利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 汽车 专利公开量为24.3万件,同比下降0.83%。而比亚迪在2019年申请的专利量为2463个,与2018年的1803个相比有36.6%的增长,位列专利主申请榜单第二,仅次于丰田。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部件,更是比亚迪的老本行,而前段时间发布的“刀片电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比亚迪在技术研发身上的力度。“刀片电池”是通过改变磷酸铁锂电池的模组结构,提升了电池50%的体积能量密度,让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里程也能达到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同时比起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更加安全。王传福更是说,有能力将“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 汽车 的字典中抹去。
写在最后:比亚迪如今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尖端,从比亚迪取得的成绩可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动权和所有权,才能在市场里站稳脚跟。而一时的“跨界”生产更是出于企业的 社会 责任感,从另一方面来讲,此次巨大口罩订单带来的盈利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所带来的生产影响。
谁帮王传福搞定了十亿美金大单?
王传福的口罩生意真的赚钱了。
近日,美国加州州长办公室在一场***发布会上表示,加州已与比亚迪达成协议,后者将向该州提供急需的包括口罩在内的个人防护装备,总价值约为10亿美元。
就在不久前,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Masayoshi?Son)刚刚透露,日本软银将与比亚迪合作生产口罩,每月向日本供应3亿只口罩,其中包括1亿只N95口罩、2亿只普通医用口罩。
内销转出口
在国内疫情已经平缓的当下,国内的多数口罩与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生产已经从“抗疫救灾”的大方向回归商业本身,而依然处于水深火热阶段的国外市场就成为了国内生产商们的最佳掘金地。
话虽如此,但当下国内的口罩厂商已如雨后春笋,比起2018年SUV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拿到大单也是一种本事。而在比亚迪连接两个国际大单后,再没有人会质疑王传福当初全力转产口罩的战略眼界。
用加州紧急服务总监马克·基拉尔杜奇的话来说:“比亚迪旗下北美子公司比亚迪美国能够直接与中国国内取得联系,有能力打造一条可持续的大规模个人防护用品供应管道以帮助加州抗击疫情。”
正如基拉尔杜奇或许比亚迪不是生产口罩最专业的,也不是性价比最高的,但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它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中方与美方沟通的桥梁。
谁在帮比亚迪将口罩卖给美国?
是沃伦·巴菲特?
今年已有90高龄,被称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一向对比亚迪情有独钟。
2008年,巴菲特以每股约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目前,巴菲特仍持有比亚迪股份,其最新股价为58.9港元,收益已超7倍。
这些年来,无论比亚迪的股价如何起起伏伏,巴菲特始终坚守“价值投资”的承诺,为比亚迪的市值增长贡献了关键力量。而在密切的金融交易之外,巴菲特本人也是一名“迪吹”。
不久前,巴菲特在互联网上晒出了一张近期照片。照片中,他穿着“我想要长命百岁。到目前为止,一切还好。(I?intend?to?live?forever.?So?far,?so?good.)”而照片下则亲笔写下“而现在,我的比亚迪口罩正帮助我达到目标!谢谢!”
在这条为比亚迪口罩“带货”的状态发布后不久,比亚迪与加州10亿美元的口罩大单即刻落成,不得不令人感叹,股神巴菲特不仅领投能力一流,其“带货”能力更加优秀。而比亚迪与加州之间的大单是否有这位大鳄的周旋,其前因后果也颇耐人寻味。
是李柯?
2017年,中美政策基金会向比亚迪北美分公司总裁李柯女士颁发“中美商业领袖奖”,以表彰其带领的比亚迪在美国市场作出的卓越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与李柯同台领奖的重量级嘉宾还包括中国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崔天凯先生,他在这次颁奖中荣膺“中美关系杰出成就奖”。与大使先生同台领奖,体现了比亚迪在美国日益崛起的影响力。
作为比亚迪在美市场耕耘的掌舵人,李柯在此次大单的谈判中必然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在这场交易之外,其领导下的比亚迪在美国市场还有更多“柳暗花明”的时刻。
2020年2月,美国洛杉矶***艾瑞克·贾西迪(Eric?Garcetti)宣布该市已***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纯电动大巴订单——155台,其中134台来自比亚迪。
而就在两年前的2018年,美国方面还对一批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巴士进行了退货处理,并声称要追究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这成为了比亚迪在美国市场中遭到的一次重大打击。
从无人问津到磨合质疑,再到到拿下最大订单,比亚迪获得美国人的信任用了整整十年。
2010年4月,比亚迪美国总部在洛杉矶市成立。几年之后,在洛杉矶向北110公里的南加州小城Lancaster,比亚迪建造了占地4.1万平方米(约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全美最大电动巴士工厂。在这座工厂不远处,比亚迪购置的154英亩土地正被用于规划下一片云轨制造。
在李柯获奖与接连大单的背后,比亚迪耕耘美国市场的“内功”效力已然凸显。
是萨姆·贾迈勒(Sam?Jammal)?
在坎坷的十年中,比亚迪从未放弃经营美国市场。由于电动巴士、云轨等项目都涉及***层面,因此比亚迪在与美国政商关系的沟通上再次走在了前面。
而在此之后,比亚迪更在多领域网罗人才,2018年11月,比亚迪美国(BYD?America)***宣布,萨姆·贾迈勒(Sam?Jammal)将担任该公司***关系高级经理(Senior?Manager,Government?Relations)。
有在美国立法、政策以及清洁能源领域超过十年工作经验的贾迈勒,曾于2015-2017年在埃隆·马斯克(Elon?Musk)旗下SolarCity、特斯拉(Tesla)两家新能源公司中任法律顾问。
但撇开其在特斯拉的优质履历,其履历中更加,他还于2009-2015年在美国国会、前总统******中担任要职。
能够搞定这样的关键人物,是比亚迪在美市场“吃得开”的无声证明。而在***关系之外,其建设在美的工厂也在悄然“收买人心”。?在接受媒体***访时,比亚迪美国工厂所在地Lancaster的***帕瑞斯透露,比亚迪在此建厂后,兰卡斯特的早上7点到下午4点的犯罪率下降了40%,失业率也从原来的24%下降为4%。
谁是比亚迪谈成口罩大单中的关键人物?或许,以上几位皆在不同领域有所贡献,而这一问题最终的答案只能是王传福。***若没有这位远见者在十余年前的转型,巴菲特不会对比亚迪进行价值投资;***若没有其在美战略部署任命,李柯、萨姆·贾迈勒(Sam?Jammal)等关键人才不会出现在美国比亚迪总部。
而在不久前美国《财富》杂志所公布的“全球最伟大的25名抗疫领袖”榜单中,王传福作为唯一的中国车企领导人光荣上榜。不久前,在《财富》杂志的中文版中,王传福获选“中国年度商人”,成为了这一称号的唯一获得者。
一面响应国家号召,向外国疫情伸出援助之手,一面依靠口罩业务弥补当下车市寒冬的利润紧缩。不得不承认,这或许是王传福最为“名利双收”的一笔生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比亚迪和顺丰新进入世界500强
#比亚迪和顺丰新进入世界500强#
这两者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却似乎有着共通之处,我们说顺丰在物流行业确实率先开启了涨价的策略,但这背后其实是顺丰的速度以及运输的整体质量来做保证的,也就是说其他物流似乎在做快递运输物流,而只有顺丰,把物流快递行业当品牌来做,当著名高端的品牌来做,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内企业的理念。
再来说比亚迪,比亚迪以低端产品,也就是说模仿为主,比如说当年的F3,F6以及S6几乎都有日系汽车的影子。也正是因此,比亚迪的产品在低端排行榜上年年有名,而不跌的创始人恰恰是搞电池的,既然燃油汽车我们搞不过,倒不如早早的日清现实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于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逐渐开始上升,到目前已经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品牌属性也提高了不少。
我们当年有很多人对比亚迪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模式提出了质疑,比如说最著名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能也是从燃煤发电所得来的,那么除去损耗之后,新能源汽车的耗能量甚至比燃油汽车还要大?当时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表示新能源在目前的状况之下确实是使用这样的能量。传输方式,但是新能源立足于未来,背靠的有可能是未来的核能,太阳能,水电,风能,潮汐能,生物发电等等。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
所以在塑造品牌方面,我们确实要向欧美的跨国企业学习,多一些国内这样既有研发能力同时服务包括质量都还不错的品牌,这是中国走向高端制造业的标志!